湛庐APP - 对话最伟大的头脑,与最聪明的人共同进化,人类学讲义稿

人类学讲义稿

反思“东腔西调”学科史的人类学本土叙述
王铭铭

图书简介

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上篇系统地分析了西方人类学的类别和发展路径;中篇集王铭铭教授多年研究体会,指出西方人类学存在的局限,并探究解决这些局限的出路之所在;下篇约占全书三分之二的篇幅,讲述中国人类学的发展路径,细述了中国人类学在先辈们的努力下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同时,又看到了中国人类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为中国人类学指出了一条自身特色与世界抱负相结合的道路。 本书堪称专为国内学习人类学的学生量身打造的本土教材。

目录

说明
致谢
上篇
第一章人类学作为人文科学
一、人类学
二、文明与文化:人类学与欧洲的“民族自觉”
三、民族学、社会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四、作为人文科学的人类学
五、情景化的人类学
六、遭遇“写文化”
第二章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分类研究
第三章亲属制度:纵式、横式与观念
一、纵式:继嗣理论
二、横式:联姻理论
三、作为观念的亲属制度
四、“家”的不同含义
第四章《论礼物》:“物的社会生命”及其限度
第五章经济嵌入“非经济领域”的方式
一、“经济”的文化土壤
二、实质主义
三、物、不平等与威望
四、从生态到世界体系
第六章从“没有统治者的部落”到“剧场国家”
一、“没有统治者的部落”
二、权威、权力与比较政治学的终结
三、“剧场国家”
第七章从“礼治秩序”看法律人类学及其问题
一、礼治秩序
二、与法律人类学相关的思考
第八章一篇讲稿透露出的人类学宗教观
一、宗教人类学
二、埃文思普里查德对人类学宗教观的反思与预见
第九章神话学与人类学
一、维柯、卢梭与赫尔德
二、缪勒
三、弗雷泽的《金枝》
四、涂尔干、莫斯的《原始分类》与弗洛伊德《图腾与禁忌》
五、列维斯特劳斯
六、韦尔南
七、伊利亚德与巴赫金
第十章符号人类学与“象”的理论
第十一章文字的魔力:关于书写的人类学
一、无文字主义
二、巫术作为文字的源头
三、占卜与文字的通神明、类万物作用
四、书写文字的“拜物教”与“理性”
第十二章艺术人类学:艺术与艺术家的魅惑
第十三章文化会消失吗?
中篇
第十四章“自我与普遍同情之间的平衡”
一、“贵气十足的蒙昧人”
二、野蛮与“失落的文明”
第十五章说“文明”
第十六章从《癫狂与文明》看通常的人类学观
第十七章从“当地知识”到“世界思想”——对民族志知识的反思
一、认识姿态
二、英国人类学
三、格尔兹与美国人类学
四、面对混合的世界
五、历史与思想
第十八章我所了解的历史人类学
一、无历史的人类学
二、有历史的人类学
三、对“新鲜事物拜物教”的省思
四、历史意识问题
五、三种社会形态
六、几种“历史感”
附: 文化史——从梁启超那里“再出发”
第十九章超社会体系——文明人类学
一、“超级微观的世界界限”
二、国族与世界体系
三、“并接结构”中的“超社会体系”
四、社会学年鉴派民族学:文明作为“超社会体系”
五、文明史、技术学与“超社会的社会”
六、文明:“融合”同时是历史与价值
下篇
第二十章文字这把“双刃剑”——从一个“反例”看
第二十一章乡村与文明:过程与观念的想象
一、村庄研究
二、村庄研究的批评:“汉学人类学”
三、村庄研究:恢复与创新
四、村庄的历史想象(1):文明进程中的“地方”
五、村庄的历史想象(2):观念形态
六、再思村庄
第二十二章口述史、口承传统与人生史
一、口述史
二、作为口述史的人类学
三、口述史与口承传统
四、人生史
第二十三章民族志与“四对关系”
一、民族志在人类学中的位置
二、现代民族志及对它的批判
三、民族志中的“四对关系”
第二十四章从“朝圣”看作为“历史中的文化翻译”的人类学
一、翻译与历史
二、封禅的研究
三、与“郊祀”的可能关系
四、等级制的宇宙观
五、香会与刈火
六、香火的纵向性
七、人类学与“上下关系”
第二十五章仪式研究与社会理论的“混合观”
一、仪式研究
二、从“混合论”看社会理论的局限
第二十六章葛兰言何故少有追随者?
第二十七章从礼仪看中国式社会理论
一、拉德克利夫布朗之后
二、司马迁逝世之前:有别于宗教的礼仪
三、葛兰言、“封建”与礼仪
四、交错的历史、现代性与被压迫的传统
五、埃利亚斯、“civilité”与“礼”
第二十八章“中间圈”——民族的人类学研究与文明史
一、学科名称之力量消长
二、人类学民族研究定位何在?
三、从核心圈到中间圈
四、民族研究、社会科学与文明史
第二十九章中国——民族体还是文明体?
一、强国主义民族学
二、强国主义民族学的新面相
三、从文明体向民族体的转变
第三十章从中国看“超社会的社会”:钱穆启发
第三十一章民族学与社会学之战
一、缺乏整体观的民族志或社会学
二、史禄国与另一种民族志
三、民族学与民族史
四、北与南:兄弟阋墙
五、“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第三十二章吴文藻、费孝通的“中华民族”理论
一、吴文藻先生与他的“民族与国家”
二、费孝通与他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第三十三章费孝通的鸡足山与林耀华的凉山
第三十四章从潘光旦的土家研究看“民族识别”
第三十五章民族地区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课题
一、民族志研究
二、文献、学术史与形象史
三、政治经济学在民族关系分析中的运用
四、从族群性到“由不同文化构成的文化”
五、比较宗教—政治学、城镇史、人物史
六、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