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

2022-11-28 16:00:42 阅读 389 次

没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湛庐

孩子放学后,你愿意让ta趴在地上观察毛毛虫,还是让ta在家搭积木?

周末来了,你准备带孩子去山里远足,还是在家和孩子一起读书、画画?

你家孩子,更愿意待在自然环境里,还是待在人工环境里呢?

在搬家、生病、升学、疫情、电子设备等因素的影响下,孩子们在自然中的时间急剧减少,进而更容易出现抑郁、注意力缺陷、肥胖等心理与生理问题。

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自己消失,而是成为“自然缺失障碍”。

所谓自然缺失症,其实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病症,而是当今社会一种危险的现象,即儿童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从而导致了一系列行为和心理上的问题。

很多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与自然的接触,没有在自然中学习、探索、体验的经历,孩子的感觉和知觉都会受到影响,容易变得孤独、焦躁、易怒,在道德、审美、情感、智力成长中有所缺失。

谁从孩子那儿夺走了自然?

以当今北京市某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为例。在学业压力、疫情影响、电子设备各方面的综合影响下,孩子的外出时间如下:

放学后每天能在小区公园散步跳绳的时间大概为0.5小时;

周末在附近公园游玩的时间为1小时到半天不等;

暑假可以去北京的怀柔延庆等郊区游玩3天左右。

这几乎是一个10岁学生能与自然接触的全部时间,而且还要建立在双职工父母有空的情况下。是谁、是什么,让孩子的生活中缺少了自然呢?

父母的压力传导给孩子

即便父母非常想要孩子快乐无忧地成长,但是自己身上的压力还是传导到了亲子关系中:

斥巨资买了学区房,期待孩子学业有成;

朋友家孩子都报了七八个兴趣班,我家也不能落下;

考上好的大学,或许将来生活压力能小一些;

……

这是很多家庭的缩影。在这样的社会压力下,玩耍游戏、放松取乐是不被鼓励的,亲近自然更是成了奢侈品。

自然危险的观念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自然环境越来越被认为是“充满危险的地方”。有毒生物、地质灾害、湍急水流固然危险,但我们对无毒害的动植物、可以规避危险的地形,似乎也过于警惕了。

孩子主动远离自然

对现在的很多儿童青少年来说,游戏通关带来的成就感,比观察昆虫,了解动物等自然活动带来的成就感更多。

足不出户,父母能做什么?

理解父母的难处:早上出门、晚上才能回家,有时周末要加班;基本没有长假可以陪伴孩子;疫情以来,别说周游全国,有时出小区都很困难。

但作为父母,也许可以尝试下面的建议,让孩子与自然建立更好的关系、提升孩子的注意力与幸福感。

给孩子购买自然类绘本和书籍,比如《博物学家》《昆虫记》《自然之声》系列图书。

抓住每一个观察自然的机会,比如小区柳树下的蚂蚁洞、房顶上的鸟窝,以及角落的蜘蛛网,这里的精彩不输森林的角落。

和孩子在家打造一个自然角,可以种植家庭盆栽、睡莲、蔬菜,也可以养金鱼、乌龟、蚂蚁等;

或者,你还可以来参加湛庐的这一场直播——

没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湛庐

没接触过大自然的孩子,后来都怎样了?-湛庐

11月29日周二20:15,湛庐创始人、《把思考作为习惯》作者韩焱将和中科院动物所博士,世界第一枚虾琥珀、蛇琥珀发现者陈睿老师一起,和你聊聊那些罕见的神奇动物。

同时,陈睿老师还将结合亲身科考经历讲述和这些神奇动物面对面的有趣故事,让孩子边听故事,边学知识始终保持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好奇,学会像动物学家一样思考,用自然的智慧解决生活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