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

2023-02-23 10:55:36 阅读 3933 次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纪录片《生命》 목숨(2014)

(今天的内容原计划要是分享“临终关怀”的相关书籍及内容,但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们都无法回避死亡。据媒体报道,在今日13时许,内蒙古阿拉善盟露天煤矿发生大面积坍塌,事故已造成2人死亡、6人受伤、53人失联。希望能有更多人生还。)

在日常生活中谈论“死亡”会扫兴吧?或者,这也是一种试炼。

在必须面临死亡与别离时(之前),我们应当先学会好好告别。至少可以提前为葬礼选一首乐曲,将不方便示人的手机相册清理干净……

无论医学、病理学上有多惊人的突破,也只是对死亡给予短暂的“缓刑”

近日在微信朋友圈,旅美学者、作家、译者彭小华转发了《美国前总统吉米·卡特接受临终关怀》的媒体报道,她写道:

“在经过一系列短期住院治疗后,卡特‘决定在家中与家人共度最后的时光,接受临终关怀,而不是进行额外的医疗干预’。—-美国已经从‘医疗化’死亡方式‘毕业’,进入了以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延续生命为中心的临终过程、死亡模式。”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电影《漫长的告别》

对于湛庐君以及身边的同龄人来说,自我以及父母长辈的衰老,是而立之年后习惯性闪避的事情。“由死观生”,并非易事

尽管死亡只是一瞬间的事,但需要学习的东西比活着还要“多”,或者说更“艰难”,更“厚重”。

所有关于人类生命的讨论,都不会出现一致的答案,但是却应有一致的态度,就是包容和探究的态度。

对于多子女以及常规家庭来说,任何一位临终的亲人都会引发众多事件。包括对医疗救治的方案决策,遗嘱遗产遗愿……以及离世后家属的心理疏导。

如今又有一个新的问题出现,当无子女家庭或者**“一人制家庭”的成员面对死亡,“独自在家中与世界告别”的情境发生,个人以及社会又该做些什么呢?**

01

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如何安静、舒适、有尊严地告别?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电影《死亡医生》

生命尽头的人能不能安详离去?生命和死亡的权利属于谁?此时,医生如同攻防战中的将军与士兵,是与疾病血战到底,还是停止无谓的抗争?

家属也很纠结,救本天经地义,岂能撒手不救?若不救,将于心何忍,于情何堪?

在作者凯瑟琳看来,人们应该跳出积极与消极的纠结,开辟出第三条道路,那就是临终的安宁疗护——在医疗技术上,它算不上积极,在人文医疗上,它却积极到家**,其核心是着眼于将逝者的尊严与关怀,对往生之途的认知与接纳**。

“安宁疗护”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它追求安宁(安详、安顿),而非安全、安康,工作重心是疗护(照护、介护),而非疗愈、疗效。正是因为工作目的的迁移,它带来了医患双方,乃至整个社会的死亡意识的转变、调整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安宁疗护的干预对象不只是单纯的躯体,而是全人或全身心灵;干预手段不只有喂药、打针、做手术,还有故事和叙事、音乐和戏剧、生命的回顾、人生意义的重建;临床思维也不再胶着于急救技术的介入,而是拓展到生命关怀、个体尊严、生活品质。

通俗地讲,安宁疗护就是让那些在慢病末期与深度衰老的人能够“养尊处优”。

经过一段不短的观念纷争和实践探索时期,人们逐渐接纳了安宁疗护的一连串新任务。它不仅包括使用医药、器械控制各种症状,还包括通过沟通缓解患者的心理焦虑、纾解其精神困惑,来调适其社会关系。

人们也认同了它的一系列新原则(人文特性凸显):以患者为中心,关注患者的舒适与尊严,不再以治疗疾病为焦点,接受不可避免的死亡,不加速也不延缓死亡

02

不要惧怕谈论死亡,不谈论它反而剥夺了我们选择面对的时机;不要强忍悲伤,悲伤只是一个使人们能够与别离妥协的过程。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纪录片《生命》 목숨 (2014)

《当我们必须谈论死亡与别离时》指出:临终之人往往更关心他们爱的人,而不是他们自己。他们有话要说,而他们最亲爱的人可以通过倾听他们,来满足他们的愿望。倾听走到生命尽头之人想说的话,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果临终之人想说对不起,别不让他们说。此时他们所说的尽是肺腑之言。你要倾听并意识到他们的悲伤,接受他们的道歉然后向他们说声谢谢,告诉他们你对他们的爱是不变的,并让他们知道你听到了他们的歉意。

如果他们想感谢你,那就不要当作没什么事发生。这是他们的心声。倾听他们的感激之情,认识到你正在被感谢;接受他们的感谢,告诉他们你很高兴,再有一次机会你还是会这样做;告诉他们你做这件事很欣慰、很荣幸,甚至很坚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感谢被听到了。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如果他们想原谅你,你要忍受住心里的负面情绪,让他们说出心里所想。此时他们是在用灵魂和你说话,跟你和解会让他们的灵魂得到安宁。接受他们的宽恕是你能给予他们的礼物。你可以感谢他们,请求他们的祝福。他们正在卸下恐惧和悲伤的负担,而你不需要把它们捡起来。

放下过去的错误,让它们留存于你们两人的过往,而此时,在他们生命的边缘,是新的当下。你只需倾听、认可、接受这种宽恕。

如果他们想说爱,那就加入他们。让你们两人的灵魂为你们对彼此的所有意义而欢欣鼓舞。这可不是腼腆的时候,更不是对情感尴尬的时候。无论是婚姻、父母、友谊,还是对同事或邻居的喜爱,这些都是爱。你去倾听,去感受那些爱,并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爱被听到了。

在临终之榻旁的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机会,让我们更熟悉死亡,看看它是如何发生的,见证一个人从活着到不再活着的逐渐变化的过程。我们在这样的经历中学习如何进行那些珍贵的谈话。我们陪伴榻上的人,因为轮到我们自己时,我们也将得到别人的陪伴

03

清空你的阁楼;秘密和谎言不会随你而逝。到生命尽头时,这些烂摊子更是影响深远。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电影《深海长眠》

《人生除此无大事》作者米勒22岁在大学就读期间遭遇横祸,虽从死神手里捡回一命,却永远失去了双腿与一只胳膊,可以说是游走于生死之间的人,他希望在本书中就此沉重的话题带出正面的讨论及思考。

米勒在书中给我们列了一份真诚、实用的告别清单

一听到“时刻准备着……”,就会联想到儿时的眺望。其实,它是中国人“预则立”意识的张扬,凡事都要布下先手棋,所谓“有备而无患”。但是,对于生死别离,人们却是怀着十万个不愿意的心情去触碰,更不会提前发力准备。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虽说出生入死,向死而生,但对人生唯恐躲之不及的死亡事件摆出“时刻准备着”的姿态,还是于心不忍。

其实,人生无常,死期难料,人生别离的悲切与苦痛的确彻骨扎心,却是人生难逃的宿命,若能在思绪上提前入场,未雨绸缪,谋划“有准备的别离”,就可实现“预则安”的心理期许

现在对你来说什么是最重要的?在不影响生活的前提下你可以失去什么?你想要接受什么程度和类型的治疗?你想在哪里离去?你希望人们如何记住你?你的这些愿望还需要符合你的实际情况,包括细节安排和成本花费等。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这并不是说你的目标是固定的,它们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改变,就像你的生活一样。但如果你能把目标表达清楚,它们就会变成你人生的指南针。

在本书的引导下,你可能会发现你对生命终结的恐惧在淡化或减轻。我们的最终目的不是帮助你离去,而是让你在生命终结之前尽可能多地享受生命的自由。

04

“今天能做的就马上做,因为人生未必有明天。或许有人会觉得我性子急,但我并不这么看。因为明天我可能就不在人世了。”——中野善寿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图源:电影《死亡医生》

因为我们注定要死去,因为死亡会突然来临,所以为未来而活就没有意义。我们只能为当下而活,只能在当下尽可能多地体验生活。注意到我们日渐迫近的死亡,加缪所谓“最明显的荒诞”,这会让我们把精力集中到当下,从而从那里抽取感受和意识能够提供的所有丰富性。

这就是带着彻底的挑战和自由生活,中野善寿在书中写道:“人们可以期待下一个明天,但绝不可相信明天一定会到来。我已经走过人生的第75个年头,对这一点深有体会。”今日事,今日毕。不要有丝毫犹豫。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越来越难以沉下心来,因此忽略了当下。

但事实上,生命极具有限性,能让人沉醉忘我、乐在其中的只有“现在”。

书单 | 凝视与反思,请在活着的时候,读懂这4本书-湛庐

斯宾诺莎认为,一旦你意识到某件事不能有其他结果,就无法对这件事感到难过。既然如此,那么如果我们明白了我们的死亡是必然的,并且从内心接受了这一事实,这也许就可以减少死亡的坏处

“我想下定决心做一件事,但一直没有勇气。”《拼命活在顺其自然的瞬间》告诉我们:如果你还在这样犹豫,不妨换一个思路:人这一辈子,从出生到死亡,放在宇宙的眼中不过一瞬,甚至比不上一次眨眼的时间。今天就是全部,不妨放手一搏